English

合国情 顺民意 利发展

1998-03-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吴雅丽 刘 昆 倪 迅 张传亚 潘剑凯 我有话说

在人大、政协分组审议、讨论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时,代表、委员们反响热烈,对这一方案表示由衷赞赏和坚决拥护。3月6日,罗干同志作完改革方案的说明,会场内响起长达两分钟的热烈掌声,金日光委员说:“那绝不是礼节性的,而是民意的真实表达。”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董事长蔡诗晴委员说:“当时我的手都鼓红了。”中国大恒公司总经理张家林委员在发言中对方案16字的评价则代表了更多人的心声:用心良苦、不畏艰难、利国利民、后效长远。

沉重负担国力难以承受

中国国情研究会会长、原国家统计局局长张塞从国情出发谈了机构改革的必要性。他说,纵观古今中外,没有我们今天这么庞大的政府机构。美国和日本比我们经济发达,但政府部门也不过十几个。我们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却要担负这么多政府人员的财政开支,确实是国力难以承受,而且也造成很大浪费:一是财政开支过大;二是人力、智力的浪费,机关里人浮于事;三是时间的浪费,由于这么多部门的存在,本来企业很容易办的事变得复杂了,有时上一个项目,要盖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章。

浙江省财政厅厅长翁礼华代表说:政府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于事,致使财政负担加重,这就难以集中财力去办一些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急需的大事。就拿浙江来说,财政供养人口有100多万,占浙江全省人口的1/40。浙江省基层县市财政支出的50%以上都是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发工资,有的县市甚至高达70-80%。

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安徽省常务副省长汪洋代表认为,政府机构改革势在必行。国务院的机构改革方案既积极又稳妥,可行性强,符合民意,适应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现有政府机构的基本框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现在,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政府机构并没有发生相应变化,政企不分成为突出矛盾,政府既是企业管理者,又是企业所有者,企业无法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

中共上海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胡炜代表对这次机构改革充满信心,他说这次机构改革会对中国改革开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机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时机成熟,条件具备。

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司法部副部长肖建章委员说,这次机构改革方案的思路切合实际,体现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国家管理体制,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顺利实施这个方案,将为经济发展创造出良好环境。

“政府机关转变职能,有利于政企分开,有利于企业走向市场,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特大型国有企业本溪钢铁公司董事长白尚显委员一口气讲出了四个有利于。他真诚希望,政府转变职能后,能在政策制定、行业指导、宏观调控等方面多发挥作用。

一定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肖建章委员说,要顺利实施这个方案,一是要很好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排除干扰,保证机构改革的严肃性;二是要加强立法,实现机构改革的规范化、法制化;三是配套措施要跟上,及时分解职能,进一步做好各部门机构的精简和合理设置;四是要与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结合起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